載有俄羅斯和美國宇航員的一艘俄羅斯飛船11日發(fā)射失敗。俄救援人員已找到緊急著陸的兩名宇航員,所幸兩人平安無恙。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
“今天新聞界都爆炸了,我這兒有60多個未接來電。”——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熱列茲尼亞科夫如此形容媒體對該事件的關注度。
俄羅斯專家表示,此次事故再次暴露出俄航天領域的深層次危機,重振俄羅斯航天業(yè)需要破解基礎設施老化、航天管理機制不善和人才資源短缺等主要瓶頸。
1983年來俄載人飛船首次發(fā)射失敗
俄羅斯航天集團發(fā)布消息,莫斯科時間當天11時40分(北京時間16時40分),載有宇航員的“聯盟MS-10”飛船由“聯盟-FG”型運載火箭從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發(fā)射升空。
起飛約119秒后,火箭第一級分離,位于火箭頂端的整流罩被拋下,但火箭第二級的發(fā)動機突然關閉,此后乘員艙與火箭緊急分離,并拋出降落傘著陸。
俄航天集團說,飛船上的俄國宇航員阿列克謝·奧夫奇寧和美國宇航員尼克·黑格均告生還,他們原計劃在國際空間站駐守約半年。
兩名宇航員著陸的地點距哈薩克斯坦中部城市杰茲卡茲甘約20公里,俄一個空降兵小組率先乘飛機抵達,并在傘降后找到飛船乘員艙。兩人已經出艙,經初步檢查均沒有受傷,狀況良好。
這是1983年以來俄羅斯載人飛船首次發(fā)射失敗。俄航天集團總裁羅戈津表示,飛船的緊急逃生系統表現出色,俄將成立國家調查委員會來調查此次事故。
宇航員怎么活下來的?
俄網絡日報《視線》報道,可能是火箭第二級的中央助推器固定不佳導致了此次故障。分管航天事務的俄副總理鮑里索夫11日表示,此次事故調查清楚前,俄羅斯暫停所有載人航天發(fā)射。
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熱列茲尼亞科夫表示說:“使載人飛船與故障火箭分離的整個系統名為‘發(fā)射逃逸系統’,該系統在感知危險后會自動啟動。在11日的事故中,該逃逸系統表現正常。”
俄新社報道說,在11日的事故中,俄宇航員奧夫奇寧和美國宇航員黑格在逃逸過程中經受了6倍的重力加速度。
俄航天政策研究所導師莫伊謝耶夫指出,宇航員正常著陸時需經歷3倍至4倍的重力加速度,但他們也完全能承受6倍重力加速度。歷史上曾不止一次有宇航員在經受不超過9倍重力加速度的情況下降落,但他們均平安歸來。
不過,熱列茲尼亞科夫直白表示,11日的發(fā)射事故說明,俄航天領域存在系統性危機。通過組織管理措施難以解決這類深層次問題,盡管重振俄航天業(yè)的希望仍然存在。
俄航天業(yè)“坐吃山空”亟待重振
作為全球頭號“太空搬運工”,俄羅斯在全球航天發(fā)射領域長期處于領先地位。
近年來,俄經濟狀況不佳,導致航天撥款明顯縮減,人才流失嚴重,航天業(yè)事故頻發(fā),反映出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航天業(yè)的發(fā)展還在“吃老本”,技術創(chuàng)新不足。
但毋庸置疑,從全球看,俄羅斯航天的總體實力仍不應小看。此次發(fā)射事故中,飛船的緊急逃生系統表現出色,兩名宇航員奇跡般生還,正是航天實力強大的一種體現。
俄總統普京曾多次敦促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重新奪回在全球的領先地位。展望未來,俄羅斯若要重振航天業(yè),亟需破解基礎設施老化、航天管理機制不善和人才資源短缺等主要瓶頸。
背景鏈接
俄航天集團此前介紹說,這次飛赴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準備用一種新型磁性3D打印機以磁懸浮技術制作小鼠的甲狀腺和軟骨組織,并將檢查目前與空間站對接的一艘載人飛船。這艘飛船今年8月出現了裂縫。
據俄媒數據,俄羅斯火箭航天領域超過70%設備的使用期限已超過20年,科研水平低迷。
2015年4月28日至5月16日,俄航天領域曾接連3次出現狀況:其中兩次運載火箭發(fā)射失敗,一次國際空間站變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