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汗國是以今伊犁河谷為統治中心,在最強盛的時候幾乎與清朝達成東西并列的對峙格局,甚至不客氣地說,在滿清遭遇的所有陸上對手中,準噶爾汗國是對其威脅最為致命的一個。
盡管此前一直遠離權力中樞,但初次掌握權柄的噶爾丹便展示了其非凡的手腕,三下五除二之下內亂得以平息,順勢成為新的部族首領。此時在清帝國的西面,除準噶爾部之外還有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和土爾扈特部,四者構成松散的聯盟關系并且以和碩特部為尊。噶爾丹在鞏固了部落內部的地位之后,隨即開始他心中的宏圖霸業(yè),結果幾個回合之后準噶爾部擊敗了和碩特部,威服了杜爾伯特部,趕走了土爾扈特部,噶爾丹由此成為無可爭議的領袖。
如果歷史僅停留在這個階段,大清帝國大可不必為西感北邊陲的變動到悲觀,畢竟在噶爾丹之前曾有無數個部落首領完成過上述操作,可惜噶爾丹想要的遠不止這些。
圖-伊犁河三角洲
按照歷史一般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說,一個處在軍事上升階段的強國很難不對身邊衰落的鄰居產生覬覦,入關之前的清朝不也是靠攻擊敗落的明朝才得以發(fā)展壯大的嗎?而此刻清廷明顯在準噶爾汗國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換句話說如果此時不把噶爾丹從風頭上打落下來,日后必將是清朝的心腹大患。于是康熙皇帝親自出征,接下來就有了清準之間的第一次正面交鋒,盡管大戰(zhàn)之下清朝險勝,但準噶爾汗國的根基并未遭到撼動,這也注定了它們會在后期進入長期的拉鋸階段。
噶爾丹死后,其侄策妄阿拉布坦繼承汗位,準噶爾汗國很快就恢復了元氣并且變得比以前更加難以對付。準噶爾號稱鐵騎三十萬,不僅多次挫敗沙皇俄國的軍事蠶食,甚至派軍遠征至拉薩,進而將西藏納入汗國的版圖。
面對這樣一個北至阿爾泰山,南抵青藏高原的龐然大物,清朝第一次有了泰山壓頂的不祥之感,于是清準雙方再次進入新一輪的大戰(zhàn),可惜康熙帝已經看不到戰(zhàn)爭結束的那一天了。
圖-伊寧機場俯瞰
此后清朝經歷雍正、乾隆兩代,持續(xù)不斷地向西用兵終于拖垮了以游牧為生的準噶爾汗國。公元1757年,清兵攻入伊犁河谷,為這場延續(xù)祖孫三代的漫長戰(zhàn)爭畫上了句號,此刻站在準噶爾汗國的廢墟上,大清多達1300萬平方公里的版圖由此得以奠定。